急性出血性结膜,也就是俗称的“红眼病”,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,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中丙类传染病。四季均可发病,以夏、秋季多见,人群普遍易感。本病传染性极强、发病率高、传播快、发病集中。易在学校、工厂、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暴发流行。
红眼病的危害
常见症状
“红眼病”起病较急,潜伏期短。多表现为结膜充血、眼睛红肿、流泪怕光、分泌物增多等,睡醒后眼睛有大量脓性或黏性分泌物,多时甚至上下眼皮粘在一起。晨间醒来,可出现睁眼困难,且有异物、奇痒或灼热感,少数还会出现头痛、发热、耳前淋巴结肿大、滤泡形成,甚至膜状物附着等伴随症状。
传染性极强
“红眼病”是一种传染性极强、传播速度快的急性病毒性眼病,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(EV70)或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(CA24v)引起。
人群普遍易感
多发于秋季,人群普遍易感,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。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,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。病后免疫持久性差,康复后仍可以被不同病原体感染而再次发病,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。
感染招数多
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,以下几种途径也可能会导致感染:
●直接接触病人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。
● 与患者握手等身体上的接触。
● 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具(如毛巾、穿过的衣服、脸盆等),患者摸过的东西(如门把手、公共汽车扶手等)。
● 接触被污染的水(如池塘水、游泳池水等)。
● 接触患者用过的眼药水等物品。
起病急,症状明显
红眼病起病急,刺激症状重。主要症状包括眼内有异物刺激感、眼红、眼部刺痛、畏光、眼部分泌物增多。
发病开始时多为单眼,很快传染到另一眼,发病两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红眼病为自限性疾病,自然病程一般为7~10天,预后良好,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。
患上了“红眼病”,该怎么办?
及时就医,遵医嘱进行治疗。在家休息,不要去人群聚集场所。
患者家庭成员应注意防护:
●定期对共用物品、区域(洗手间、桌椅、门把手等)进行消毒。
●定期自我监测,观察眼部是否存在畏光、流泪、分泌物异常增多、眼睑红肿,睑、球结膜高度充血等症状。
●不要与患者共用毛巾、脸盆等物品。
●勤通风,不去人群聚集场所。
预防很重要
校园防病
1.落实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工作
每日观察学生的健康状况,发现有学生出现畏光、流泪、分泌物异常增多、眼睑红肿,结膜充血等症状时,应立即通知家长送医就诊。如果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,要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。
2.严格管理病例
病例患病期间应居家治疗,直到疾病痊愈后再返校复课。如有疫情发生,学校应避免举办各种聚集性活动。
3.做好清洁消毒
一是个人卫生:勤洗手,不揉眼,用75%的酒精进行手部消毒;二是环境消毒和物品消毒:利用来苏液、1%-3%漂白粉澄清液等对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桌面、地面等物体表面及厕所进行清洁消毒,利用高温蒸煮等方式对卫生用品、餐饮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,定期对衣物、被褥等进行阳光暴晒。三是校车清洁:校车以自然通风为主,门把手、座位、扶手、车厢地面等需进行消毒,密闭的空调车应开启通风装置。
4.加强健康宣教
督促和教育师生正确洗手,不搓揉眼睛,不要共用餐饮用具及毛巾等物品。
家庭防病
1.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
一是注意手部卫生,养成勤洗手的习惯,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;二是不随便搓揉眼睛。
2.勤清洁
定期对餐具、衣物、孩子的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,做好家里地面、桌椅台面、床围栏、门把手等物体表面的卫生、消毒工作。
3.勤观察
早晚自我监测,观察眼部是否存在畏光、流泪、分泌物异常增多、眼睑红肿,睑、球结膜高度充血等症状,如发现上述症状,第一时间就医治疗。
4.少出门、勤通风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间,尽量少出门、勤通风,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等密闭公共场所。
(供稿:防治科)